Search


我的老師常常提醒我,在考慮孩子問題的時候,一定要把家庭因素也放進去。

  • Share this:


我的老師常常提醒我,在考慮孩子問題的時候,一定要把家庭因素也放進去。

直到現在,在教授指導我治療個案的時候,也常會出現這種對話:

教:「這個小朋友的爸爸在做什麼的?」

我:「啊我沒問......」



教:「你有沒有試著問過他爸媽的感情怎麼樣?」

我:「這麼猛!可以問這個喔?」

教:「你覺得關係建立好了,就可以問啊!這不是窺探人家隱私,你可以問,他可以選擇要不要答啊」

因為,家庭是我們第一個體驗「社會化」,學習人際互動的地方,我們與他人的相處模式,或多或少都會受家庭影響。

我是心理師,在精神科,所以一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鶼鰈情深一家和樂之類的情節,在我的治療室裡通常不太會聽到。

聽到的大多是些負面的溝通或相處模式,或一開始說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鶼鰈情深一家和樂,到後來又有戲劇性的發展。

然後,通常會一個問句作結:「我爸(媽)如何如何,要怎樣才能讓他們不如何如何?」

很遺憾的是,我很難教「一個人」去改變「另一個人」,有時候,連教「一個人」改變,就很困難了。

我們無法決定自己來自哪裡、是貧是富、爹娘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,爹娘的個性是溫良恭儉讓還是吃喝嫖賭都擅長。

無論我們的背景為何,我們必須知道,過去影響了我們。

喔,你說這個大家都知道,那你知不知道,過去如何影響著我們?

而且,很討厭的是,這個影響會跟我們一輩子,不管你喜不喜歡,這都是我們的家,這都是我們深愛的爸媽 (好啦,或許你曾經深愛,但現在的感覺可能不一樣)。

作為一個心理師,我最常跟個案講的就是「自我覺察」。在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,沒有個案可以讓我講自我覺察,於是我就自己練習。

不練習還好,一練習卻發現,我有一些不太喜歡的習慣或處事風格,竟然跟我爸爸一樣!

這真讓我覺得非常挫折!還記得太陽花學運中,有一句標語是「我們長大以後,都不要變成我們討厭的那種大人」,在我內心小小的自我概念中,我念了很多書,知道了很多東西,爸爸做不好的事,我不應該一樣做得不好!

後來我發現,在經由18年的家庭互動中 (我18歲外出念大學,自此多數時間在外),這就是我「本來」的樣子,沒有什麼應不應該!

後來我練習很久。

練習原諒我自己,原諒我爸爸。

洪仲清心理師在「找一條回家的路」一書的封面即是一句「從跟家庭和解出發,在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」。

朋友們,你知道自己性格的組成中,有多少來自於家庭嗎?如果你擁有一些你不想要、甚至覺得痛苦的家庭組成,你願意與這些過去和解嗎?

是一件非常不容易,但卻非常重要的事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臨床心理師、作家。 演講或課程邀約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